企业为何不录用45岁以上的人?这是社会的痛,亦是个人的!
一位海外回来的高管朋友问我,如何看待很多企业不考虑录用45岁以上的人选,我的心又是一沉!
因为,这不是第一位问我的人,我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位。
问我的人,无一例外都是高管精英,所谓高管中的高管,教育背景及工作履历极好,拿出的简历,都是让人眼睛一亮的。
但,魔幻的是,便是这些职场精英人士,因为超过了魔幻的45岁,很多企业的大门便向他们永久地关闭了。
他们好似被隔绝于春天之外,只能透过还未完全关闭的大门的缝隙看一眼春天的姿色。
这种景象,无论是谁遇到,大概心内都会生起无限的怜悯和可惜,因为,他们可正是干事业的年龄啊!
他们走过的路、吃过的亏、总结的经验,不正是为了此时可以更好地有一番作为吗?
但魔幻的年龄,让他们遇到了魔幻的事,只好无奈地对魔幻的职场发出几声喟叹,以表示自己的不甘心。
遇见这种境况,善于安慰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,唯一可说的是,想开些,也会有机会的,要看缘分了。
但此语究竟苍白无力,所谓隔靴搔痒也说不上吧,当事人要的是一个机会,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!
但机会呢,正如城市里的新鲜空气,早已被污浊的气流所吞噬,偶有冒出一点两点,成群结队的人就蜂拥而至了。
这是一个难解的题,整个社会都在痛,偶有年轻人即使现在不痛的,随着年轮的逐渐推移,到了那个点也会痛的,大抵如此。
正如一位38岁干得风生水起的客户给我说,哎呀,现在干得是很好,可到了45岁我该怎么办啊?
他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,是的,到了45岁可怎么办啊?如果你幸运地可以做核心高管,大概还可以继续干,假如不是,或许就只有回家养老了。
但毕竟没有到养老的年龄,大多还得担任着上有老、下有小的取款机的角色,倘若没有了收入,而存折里的钱又少得可怜,日子大概率便江河日下了。
哎,真是一个社会的痛,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如何呢?也只能是发几声无用的牢骚。
以我浅薄的理解,企业不用超过45岁的人,大多源于企业觉得,这种人精力跟不上,没有激情,可塑性不好,还不太好管。
企业的痛,我们也理解,毕竟商场如战场,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干部员工队伍,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。
但,45岁以上的人,就一定会拖企业的后腿吗?我看未必!
首先,45岁以上的人精力就一定不好吗?这也未必,我见识过很多这个年龄段的高管,他们精力旺盛、思维敏捷,或许有些小伙子还赶不上他们呢。
其次,他们一定没有激情了吗?我看也未必,对于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而言,无论45岁还是55岁,他们都是壮志凌云而激情饱满的。
激情,不是看肌肉的饱满和强健,而是看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那股必胜的勇气和精神,以及所采取的强大的行动,所以大概是不能以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激情的。
可塑性的确是一个问题,问题是,请这样的高手来,所谓拉出能战、战之能胜,他可当下解决问题,且能节约企业的培养时间和费用,何乐而不为?
不太好管,这好像有点牵强附会,用人者潜意识里或许觉得,这个年龄的人,都有了老谋深算的心机,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,不是刚出道的小年轻,所以不好管。
且不说这种假设是否一定对,大概亦要因人而定吧!
但管他干嘛呢?他把事情做好,把业绩搞好,把队伍带好不就可以了吗?请人来是为了创造价值,而不是找一个所谓好管的唯唯诺诺的人,让自己有大权在握的感觉。
其实,到了这个年龄的人,于企业而言,还是有很多优势可言的。
优势一,经验丰富,其见识过、经历过、吃亏过、总结过,或许对于企业而言,反而是最重要的,因为他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,而直达成功的彼岸。
优势二,成熟稳重,其在职场里熏陶了这么多年,被赞美过、鼓励过、批评过,所谓职场里熬出的精英,个性大抵是成熟稳重的,否则亦难以走到今天,走得这么好。
优势三,忠心耿耿,因其沉稳的个性及年龄的原因,一般不会主动跳槽,客观来讲,市场也没有那么多的职位给他,所以综合主客观来说,他大概率是忠心于企业的。
优势四,智慧圆润,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他用他的年龄兑换了人生里难得的智慧,为人处世自然是娴熟老道,非常懂得付出及合作,因为他知道,非这样不成事!
以上说的是大概情况,具体到人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不能按此生搬硬套,否则又会把一些油滑人士归入到优秀一列来。
每个年龄都有其优势及不足,我们只有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,来判断人选是否适合才算科学的。管理要实事求是,用人也要实事求是,这才是实事求是的。
说了这么多,我是想表达,如果有些岗位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,不妨开放给他们,然后认真、谨慎地挑选,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关闭大门,或许也关闭了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大材的机会。
以上是从个人及企业的角度来谈的,现在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简单说两句。
毋庸置疑,他们曾经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,倘若没有了可以继续创造财富的平台,这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。
相反,如果社会还得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帮助的话,社会的损失就更大了,因为之前他交税给国家,而现在国家要给他失业金,这一正一反的经济账,大家是很容易算清楚的。
从道德的层面而言,如果社会不为他们提供可以继续就业的机会,则是不够道德的,因为他们远远未到退休的年龄,只不过人刚到中年,就被社会无情地“卸磨杀驴”了,情何以堪?
所以,我们不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,让他们在为社会继续创造财富的同时,也让他们的人生更加饱满和幸福!
解决了他们的问题,也就间接地解决了年轻人的焦虑问题,毕竟,每个人都有45岁的那一天,他们面对的,也是大多数年轻人即将面对的。
大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也才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创造更多的价值,社会的整体财富也才会更多。
这个问题,我相信,在国家、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, 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,因为大家都需要一个更美好的未来!
一家之言,仅供参考!
